深夜十二点儿科急诊室灯火通明、人满为患,孩子发着烧,家长急得团团转,这样焦灼的场景与冬夜的冰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。流感肆虐,各大儿科门诊吃紧,孩子受苦,家长受惊,医生更是受累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家长除了着急,还能够提前做些什么准备呢?掌握一些医学小常识,就可以为您的孩子做到有备无患了。
一. 体温的测量与判读:
1.测量体温的工具
①玻璃水银温度计:最准确,但易碎发生水银泄露,安全性差;
②电子体温计:准确、快速、安全,逐渐取代玻璃水银温度计;
③红外线电子耳道体温计:快速,但准确性较差,价格昂贵;
④红外线测温仪:快速、易得,但准确性、一致性、敏感度较差,价格昂贵;
⑤化学表现(相变)测温(额贴):快速易操作,但结果欠准确。
2.测量体温的部位
①肛温:结果准确,但患儿难以接受,且安全性不佳;
②腋温:简单易行,结果准确,较肛温略低0.5℃,但需患儿配合;
③耳温:仅适用于红外线电子测温仪,便捷安全;
④皮温:常用于新生儿体温持续体温监护。
3.体温结果判读(腋温)
低热:37.5-38℃
中度发热:38.1-39℃
高热:39.1-40.5℃
超高热:>40.5℃
二.常见病灶及伴随症状:
①呼吸道感染
最为常见,可有高热或低热,可伴有鼻塞、流涕、咽痛、咳嗽等症状,发热不退可验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鉴别感染性质,必要时摄胸片、呼吸道病原学检查。
②消化道感染
可有发热,伴大便次数增多,脓血便或稀水便或蛋花汤样便等,化验大便,病程中预防脱水是关键。
③泌尿系统感染
常伴有发热,伴尿频、尿急、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,化验小便,必要时做泌尿道B超。
④ 皮肤局部感染
少有发热,伴有局部皮肤红、肿、热、痛表现,注意局部皮肤护理,防止感染扩散。
⑤全身性感染
常见于新生儿等抵抗力低下人群,伴有神萎、纳差等表现,严重者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。
三.常见误区:
①体温越高,病情越重
发热程度并不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,这需要通过孩子的各个方面的表现来综合评估疾病程度及预后。
②滥用或不用退烧药
发热时应首选物理降温,若经过物理降温后,体温仍>38.5℃则使用退热药物,因为患儿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,容易引发热性惊厥。但降温过程中应防止体温下降过快,而导致脱水、休克等并发症。
③错误的物理降温
温水擦拭,而非酒精擦拭;不宜进行冰敷;不宜捂热,需适当减少衣着,增加散热。
④退热效果好的药就是好药
一定要兼顾该药的不良反应,应了解不同药物特征,兼顾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,从而合理选择适宜药物。
参考文献:
1.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
2.《儿科学第七版》人民卫生出版社
3.2016 Update of the Italian Pediatric Society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Fever in Children.
4.ACR Appropriateness Criteria Fever Without Source or Unknown Origin-Child.